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考古学报
曾用名:中国考古学报;田野考古报告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ISSN:0453-2902
CN:11-1209/K
语言:中文
周期:季刊
期刊分类:考古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四项考古发现聚焦黄河中游早期城市模样

来源:考古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项目简介: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是山西境内黄河沿岸地区首个确认的龙山时代大型石城聚落,更是当时一座重要的关城。 二里头遗址“九宫格”

■项目简介: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是山西境内黄河沿岸地区首个确认的龙山时代大型石城聚落,更是当时一座重要的关城。

二里头遗址“九宫格”的发现是夏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里坊制度曾是城市中的重要制度,但它出现得比较晚。二里头的“九宫格”就是可以确认的“里”。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4000年前后黄河沿岸的重要关城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王都拼图又添几块

郑州商城遗址高等级贵族墓M2中出土的金覆面新华社发

■项目简介: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位于郑州商城遗址内城东南部,是一处商代早中期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该地出土了罕见的金覆面。

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外瓮城下面发现了两条地下通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介绍,两条地道兼具进攻、防御双重功能。通道最宽处达3.4米,最深达6.3米,通道顶最高至2.4米,人员行进毫无阻碍。经过推演可知,当时城外的人可以通过地道进入瓮城,再分流进入城墙到达主城内部。当然反向亦可。这两条地道,莫非是4000多年前“地道战”的遗迹?

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的年代处在早商和中商之间的关键时期,比殷墟要早一个时期,比郑州二里岗下层文化要晚一个时期。过去,郑州商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偏早阶段很少发现墓葬,尤其是高等级的大型墓葬,因此这处大型墓葬的发现意义重大。商代开始出现金器,但都是极少量的,像M2墓葬中出土的金覆面等如此大量的金饰,为我们研究金器的出现跟欧亚草原、西方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出土的陶器新华社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首次精细发掘的制骨作坊遗迹新华社发

后城咀石城遗址通过地道入城的示意图国家文物局供图

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墓地:中原首次发现商代早期的金覆面

■项目简介: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

最新的发掘还在遗址首次发现制陶遗存,出土800多片外表、断茬带有红漆的陶片,提示周边可能存在制漆作坊;宫城西南角发现了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这些新作坊的发现有助于研究手工业的制造流程和制作工艺。

过去的考古工作发现了绿松石作坊,现在发现制作骨角器、漆器的作坊,强化了二里头作为都城的一些特点。从考古发现也可以看出,虽然年代、人群不尽相同,但天南地北的遗址中却有相似的文化面貌。文化特征的近似和连续,文化基因的相同和传承,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续不断的生动例证。

光明日报北京9月17日电(记者李韵、王笑妃)近日,国家文物局在京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本次工作会的四个考古项目均是黄河中游早期城址发掘与研究的最新成果,时间均处于中华文明形成之后、早期发展阶段。这些最新成果展现了中国史前文明化与早期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项目简介:后城咀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遗址面积约138万平方米。考古发现,这座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时期的城址,有三重防御系统:由外瓮城城墙、马面、台基,以及外环壕沟构成的第一重防御体系;由瓮城城墙,瓮城城墙上布置的台基、墩台,以及以内环壕构成的第二重防御体系;由主城墙、主城门,以及主城门两侧设置的两座马面构成的第三重防御体系。

■专家点评:雷兴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小玉梁地点,是碧村遗址的核心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组石砌的建筑群,中间的2号房是中心房子,其他两侧的房子都以此为轴线向西递进式排列。这些房子的墙面和地面都经过精心处理,墙面上用草拌泥涂抹平整。屋内有地面灶,灶的最大直径达到2.6米。除了中心建筑的房子之外,在西北角有一处房子,早期是很大的开间,后期被分割成小的隔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房间西北角靠北墙的地方有台阶,我们推测这间可能是哨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光辉介绍。碧村遗址地处西部与中原之间的关键要道,内外城墙均有比较严密的防守布局,城门背靠黄河、面向东方,处处把关、层层设卡,由此“我们推测这里是重要的关卡”。此外,遗址的城门由东、南、北三个“品”字形布局的大墩台构成,显示了河套地区石城遗址一类独特的城门形制。


文章来源:《考古学报》 网址: http://www.kgxbzz.cn/zonghexinwen/2022/0918/2068.html


上一篇:海派城市考古|从一江一河出发 品味文化上海
下一篇:人民艺起评:考古热而从业冷亟待“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