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黄山遗址发掘区
青铜时代以后,二里头文化代表礼制的“玉器”也多用深色的美石。至商,用玉情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殷墟妇好墓绝大多数为浅色的透闪石软玉。周代对软玉的认同更加明确,说明西周继承了商代对玉材选择制度,已经明确“玉”专指透闪石软玉,并将其列入“礼器”的行列。
妇好墓玉凤
从发现一件玉铲开始,经过数年的发掘,考古工作者在这里找到了仰韶文化“前坊后居”的坊居式建筑群,找到了屈家岭文化的大墓、玉器加工基地,找到了通连独山的古河道及码头,几千年前,“黄山造”的玉器便从这里辗转走向中原、流通南北。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玉石作为“神物”至少出现于距今8000年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玉逐渐从通神所用的神器,发展为国家祭祀等重要政治活动中的礼器。费孝通曾用“玉魂国魄”来概括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策划:董林 刘雅鸣
本版图均为本报资料照片
玉琢成器
动荡中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保存完好,焉知不是玉有德的庇护?
随着铁质工具的使用,使得玉器的雕琢工艺特别是透雕技艺有了快速发展。平顶山应国墓地,南阳淅川县下寺、和尚岭和徐家岭等楚国墓葬等,都出土了大量精美礼玉和生活用具,造型别致,纹饰流畅,工艺精巧。
——南宋戴复古
9月2日,“繁星盈天——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在郑州开展,几件牙璋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围观。精美的牙璋,带人回望夏王朝的辉煌。
从夏商礼制初显至西周“礼制”既定,礼被认为能“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从王侯到平民,不论衣食住行还是婚嫁丧葬,都有严格的约束。
春水泛舟独山玉现代作品
梅香独山玉现代作品
这套七璜联珠组玉佩出土于三门峡西周虢国墓,通长约87厘米,由七件玉璜由上到下、由小到大依次递增,各璜之间以左右对称的双排两行玛瑙与琉璃串珠连缀而成。佩饰以青白色玉璜为主体,复以红、蓝二色珠、管点缀其间。
中秋假期,河南博物院展厅里,华丽的组玉佩在灯光下璀璨夺目,令游人啧啧赞叹。
玉柄铁剑
黄山,距南阳市中心约十公里。与那座同名的中国风景名山相比,它海拔不足两百米,凸出地面17米,不过是白河岸边毫不起眼的小山坡而已。
玉器的发展在清代进入了巅峰时期。重约5000公斤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于清乾隆年间完成。200多年过去了,紫禁城里无数的奇珍异宝也历尽劫波,或消失,或损毁,可这尊《大禹治水图》玉山,却奇迹般地安放在原地,未损坏分毫。这也印证了乾隆为玉留下的那句诗:“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悔。”
□本报文化报道组
商代青玉鸟形佩
——唐王昌龄
而这个时期出现的杂剧中,《对玉梳》《玉玦记》《紫箫记》《双鱼记》等都有美玉的形象。玉脱去了本质,不仅是一块天然的矿物质,沟通天地人神的灵物,更是美好事物与高尚情操的象征。文人对玉的文学关照,不断丰富着玉器“人格化”的内涵。
这些去外地“充电”学成归来的人们带回了一股清新之风,使河南玉雕开始变得更加细腻而富有内涵,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同时,注入了多元文化的因子,逐渐形成了南北并蓄、中外兼容、多样并举的艺术风格。
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牙璋礼仪内涵功能的出现并向周边广阔地区传播扩散,表明了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王朝认同、文化认同和礼制认同的格局面貌。
玉器制作技术在西周时期也有了突飞猛进。
——《越绝书》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表明,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的玉石并非目前通用的透闪石软玉,独山玉等材料都属于广义的“美石”概念。这与东南的良渚文化、北方的红山文化中的玉有所不同。
文明的脉络从未间断。透过精美的玉石,它吟唱至今。
有趣的是,有学者研究认为,这种组玉佩还有一种实用功能,即节制佩戴者的步伐,纠正其行走时的仪态,行走时想要“环佩玎珰”大概是不礼貌的吧。
君子如玉
距今55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时期,玉器服务王权已初具雏形。如红山文化典型玉器之一的多联玉璧,凌家滩等史前文化的玉钺等都广为流行。通过对考古发现的玉器分析,以及东汉《越绝书》黄帝时代“以玉为兵”的记述,有学者提出,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距今约5500年至4000年,或可存在玉器时代的观点,即从原始社会向国家城市社会转变的中间阶段。
文章来源:《考古学报》 网址: http://www.kgxbzz.cn/zonghexinwen/2022/0914/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