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半途”哲论(唐国明遵循自己的“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
在n是整数前提下,1除以2的n次方就是至小无内,2的n次方就是至大无外,唐国明遵循自己的“识你之理,看他之理,合诸家之理,知行之,得我之理”原则,又因“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的启发,得出的“半途哲论”:
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当你抵达“1+n”时,你就处在“2+2n”的半途中。即当你抵达1时,你就处在2的半途中,当你抵达2时,你处在4的半途中……面对前途的无穷无尽,你永远会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我们都是途中人,我们都是半途上的产物。远方没有远方,你到达的远方,不过又是一个远方的半途之上
过入古玩界人人都想捡漏,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捡到漏,捡漏要有知识,有眼光,有技巧,有经验,否则假的藏品放到你跟前也会当真品,真的藏品也会认为假货!再一个真正的好东西讲究缘分的,缘分不到擦肩而过!
是的。《国家地理》杂志是科学传媒,是一本提供科学话题和谈资的杂志。
该杂志原名《地理知识》,由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地理学会主办。
杂志内容以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
为什么说“根柢全在道教”呢?其原因是:道教主张“因循自然”之道,人类要生存,必须顺应自然。但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又必须改造自然。然而入创造新世界的智慧和力量,是在顺应、遵循、服从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前提条件。
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在“遵自然”这一人类总精神下,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思想积累,有了一整套思想体系,派生出很多思想、意识、心理、观念、处世哲学和意识形态,渗透到时时、处处、人人。
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信中说:“前曾言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鲁迅先生“根柢全在道教”这句话,是个大命题,其中有大智慧、大学问,有丰富多样、复杂深刻的内容。
这个“根柢”主要说的是思想意识、感情追求、处世哲学的根柢,包括民族的国民性、深厚的思想基础等等。鲁迅是研究国民性的思想家,他揭示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他研究国民性的重要成果和不朽贡献。阿Q的生命哲学中包括精神胜利法。既然说是“胜利”,当是他生存发展实践活动的积极支撑和动力。即是实质上失败,精神上还是胜利,是老大中华民族在战争以后的大问题,精神上的痼疾。
思想精神的痼疾,有时比社会制度还根深蒂固。社会制度变了,如果思想不变,还会有大的患害,最终还是要思想也除旧革新,制度的改变才能实行到底,才能拯救民族国家。改变社会制度后,旧的思想意识,如不革新,新的社会制度也不会巩固,改革也会不彻底,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思想革新,才能使新社会制度得以真正确立,并扩大加深它的革新。鲁迅正是着力于国民性的革新要求,在辛亥革命后对此即引起重视,“五四”前后进一步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总之,鲁迅所说“根柢”如上文所述,主要是指思想、心理、处世哲学、社会潮流、世界观、人生观、理想追求,其内涵很丰富,并不单一、简单,很难归结为一个概念。说“全在”,也不是说“只有”道教是“根柢”,其他如儒、佛、法家等就对“根柢”没有影响和作用。说是“根柢”,其意是说,在生活中经常,甚至处处可以感受到,道家对人的思想心理“根柢”的影响。这个“根柢”,有丰富复杂的极多因素的内容。
文章来源:《考古学报》 网址: http://www.kgxbzz.cn/zonghexinwen/2022/1208/2081.html
上一篇:考古怎样写毕业论文(考古怎样写毕业论文)
下一篇:考古论文摘要(考古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