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与其展示空间筑就的城市景观、承载的人文记忆互相导流,于“一江一河”沿岸乃至全城漾起艺术的波光,成为喜人的文旅增长点。
散见于众多角落甚至有些隐蔽的艺术史资源,织就申城坚实绵密的人文肌理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源地,中国油画的“摇篮”,新兴版画运动的起点,中国近代城市雕塑的产生地……这些艺术荣光,全城皆有迹可循,并且成为上海这座近代崛起的大都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例如,坐落于徐家汇南部肇嘉浜沿岸的土山湾博物馆,在土山湾孤儿院遗址上建立起来。约一个半世纪以前,从这座孤儿院下辖的画馆里,走出了一批上海洋画运动的早期拓荒者,翻开中国美术史乃至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豫园的得月楼里,孕育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以书画义卖、慈善济世为己任的书画组织--豫园书画善会。鼎盛时期几乎网罗当时沪上主要书画家的这个组织,为海派书画家社会影响力的整体提升作出开拓性努力。在顺昌路与永年路交叉口西南侧,人们还能寻访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得以完整保存的一处旧址。这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美术学校,通过现代教育模式向社会大量输送经过严格训练的艺术人才,以开放的视野创下多个“第一”。
与此同时,古往今来,亦有一大批艺术名流、大家在上海投下长长的身影,连缀成愈发清晰的城市文脉。1700余年前,陆机在松江写下有“中华第一帖”之称的《平复帖》,他与弟弟陆云在小昆山上筑就的读书台,当时是整个西晋文化的高地。而今天人们于这座山上还能邂逅“二陆”读书台遗址,遥想书家风采。醉白池公园,曾是明代书画名家董其昌觞咏处。从松江走出的董其昌,以华亭画派领袖统领整个明代文化艺术界,并以“南北宗论”的提法产生国际性影响。山西北路吉庆里一幢寻常石库门楼房,从苏州移家海上的吴昌硕寓居在此14年,开启个人艺术上最成熟的时代,也将海派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复兴中路512号,一幢沿街的四层法式花园住宅,刘海粟在这一住便是半个世纪,创作出一大批融汇中西的精品艺术之作,也做出将毕生收藏珍品无偿捐赠给国家的决定。这样的例子在全城不胜枚举。
文章来源:《考古学报》 网址: http://www.kgxbzz.cn/zonghexinwen/2022/0927/2073.html